莱阳着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驱动全市工业经济加速“弯道超车”

莱阳着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十月的梨乡,秋高气爽,果菜飘香。走进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只见车辆往来穿梭,挖掘机不停地舞动巨铲,高耸的塔吊挥动着巨臂……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发展场面。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莱阳工业转型升级也按下“快进键”。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求突破、三年上台阶发展布局,今年莱阳深入开展‘重点工作突破年’活动,聚焦制约区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坚突破,加快结构转调步伐,力争通过一年的努力,使莱阳的发展全面转入‘超车道’。”莱阳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面对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和特殊的市情,该市如何实现“逆势突围”?
 
            今年以来,莱阳市进一步强化“抓产业促发展”理念,围绕调整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以创新引擎驱动工业结构加速“转调”,着力打造以鲁花生物科技、龙大肉食调理食品为龙头的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以舒驰新能源汽车为引领的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盛华科技创业园为支撑的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鲁亿通、科盾科技为主导的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目前,“ 1+3”产业集群在莱阳的工业版图上展开了“竞速赛”,驱动全市工业经济加速“弯道超车”。
 
1 “剑指”产业高端 食品加工转型食品制造
 
            浓郁的酱香飘散在空气中,舒缓的音乐声回响在耳畔……记者刚走进鲁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便被充盈四周的酱香和音乐声吸引。“我们成功培育独特珍稀酱香菌种,酿造出的酱油醇厚绵长、酱香鲜美,质量远超日本酱油, 2015 年销量 6 万吨,今年将达到销量 10 万吨。”山东鲁花集团副总裁、调味品中心总经理辛旭峰介绍,调味品行业已成为鲁花集团的第二大产业支柱。
 
            调味品产业的崛起,是鲁花多元化经营、追求更高附加值的前瞻性布局。目前,鲁花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即将投产,该项目总投资 36 亿元,设计年产自然鲜酱油、料酒、糯米香醋等高档调味品 100 万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酿造产业基地,鲁花集团销售收入也将突破500 亿元。
 
            作为食品工业大市,莱阳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达 83 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500 亿元,是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撑。但长期以来,一个很大的软肋在于:经济总量很大,产业附加值不高。
 
            如何提高产业附加值,这是转型升级的核心问题,单纯靠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实现。为此,该市一大批“农字号”骨干龙头企业“剑指”高端,正在多元化经营、产品升级换代、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等方面主动寻求突破。其中,龙大集团总投资 5 亿元的龙大肉食调理食品项目计划年内主体完工,投产后熟食调理品产能实现翻番,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百亿元;一品堂公司计划今年扩大果汁产能,主营业务收入将达 36 亿元;春雪集团全面启动退城进园,力争 3 年内调理食品占比达到 50%以上。这些企业发力高端产业,拓展终端市场,将共同助推莱阳绿色食品行业跨入千亿级行列,推动食品加工向食品制造转型。
 
2 激活创新“基因” 新能源汽车成市场新宠
 
            经济新常态下,很多企业和产业面临着新的突破与挑战,以莱阳为例,该市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仍是制约大多数企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如何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动能,以舒驰客车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新经济”给了我们答案。走进烟台舒驰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机器轰鸣、火光四射,平均每天有 20—30辆新能源客车组装下线。“上半年销售额 7 亿元,同比增长 814.3%;纳税 1000 万元,同比增长146.2%。”面对低迷的行业形势,舒驰新能源客车却捷报频传。
 
            舒驰公司经过自主研发生产的纯电动客车,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电池驱动和获国家发明专利的纯电动车桥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制造车身、骨架组建,共有 20 款电动客车入选国家示范推广车型目录,享受国家补贴。“目前,我们与中植新能源公司开展了全面合作,计划今年投资 5 亿元新建一条生产线,年产新能源汽车 5000 辆。”公司董事长于忠国说,不久的将来,该公司还将启动投资 30 亿元的二期工程,配套建设电机、电池等产业,实现年产 1.5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
 
            届时,公司年产值将突破百亿元。事实证明,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打造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企业方阵是转型发展的必然之选。作为老工业基地,莱阳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相对成熟的产品市场、开拓进取的企业家队伍等都是转型升级的基础优势。如今,在先进科技创新驱动下,通过为企业注入“高新基因”,富耐克散热器、华茂智能机械和新兴建材等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不断涌现,传统机械加工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配套方向转型,一个百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蓄势“蝶变新生”。
 
3 植入智力“细胞” 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
 
            在莱阳经济开发区盛华科技创业园的展厅内,一面看似普通的玻璃幕墙引起记者的兴趣,随着讲解员通过调控遥控按钮,玻璃墙的透明度逐渐降低,直至变成完全不透明的“幕墙”,而且颜色还可以根据需要变换。
 
            据了解,这面透明度可调节的玻璃幕墙仅仅是 OLED 光学技术的一个实际应用。这项技术市场前景广阔,可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材料、各类面板显示屏、医药以及军工领域,可以衍生出多个产业链。
 
            基于此,莱阳盛华科技公司与这项技术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黄维开展了战略合作,建立了“南京工业大学——莱阳先进材料院士工作站”。“借助黄维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智力’支持,将加快盛华科技 OLED 材料中间体向成品材料延伸,打造国内一流的 OLED 产业基地。”盛华科技董事长王作鹏说。
 
            眼下,由盛华科技与上海张江药谷合作投资兴建的莱阳盛华科技创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期投资 10 亿元,主要打造孵化器和加速器两大平台,拟建孵化单元 60 个、加速单元 35个,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目前 1 号车间和展厅基础建设已完工,吸引了 25 家电子显示材料、新型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医药高分子材料等四大领域的“高精尖”企业入驻,一个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五龙河畔迅速崛起。
 
            莱阳新材料产业的兴起,本质是新技术的应用,背后则是智力资源的支撑。作为县域企业,创新中确实有人才、技术和信息匮乏的问题,为补足科技资源短板,该市着力筑凤巢、引高才,特别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用“智高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去年以来,该市先后与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 12 所院校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引进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勇教授、江南大学刘元法教授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加速推进创新链、研发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
 
4 借力资本市场 电子信息产业乘“市”而上
 
            “智能制造是未来我国的主攻方向,去年 2 月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募集资金 2.3 亿元启动了智能电气项目,公司智能化发展步入快车道。”鲁亿通智能电气公司董事长纪法清信心满满地表示,接下来企业拟融资 30 亿元加快并购步伐,将业务由电气设备研发拓展至人工智能芯片领域。作为莱阳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企业,鲁亿通多年来致力于电气成套设备的生产研发,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走在国内前列。智能电气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整体研发能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产品智能化水平。
 
            无独有偶,同为莱阳电子信息产业领军企业的“科盾科技”于今年 2 月正式登陆“新三板”,借助上市后的资金优势,科盾聚焦夜视光电和安防监控两大产品领域,拟在三年内打造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五年争取成为中国夜视光电和安防监控第一品牌。
 
            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只有产业经营,企业只能单轮滚动发展;加上资本运作,企业就可双轮驱动,高速腾飞。企业如何实现资本运作?上市,无疑是与全国资本市场对接的最快和最有效的途径。该市以骨干企业上市为重点,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坚持境内、境外“两手抓”,“场内”、“场外”一起推,加强与沪、深证券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等机构联系,健全完善信息渠道,准确把握政策动态,为企业上市开辟绿色通道。目前,鲁亿通和科盾作为莱阳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龙头企业,先后发力资本市场,在资本“蓝海”中逐浪淘金,为莱阳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装备强力引擎。

上一篇:先进装备制造为经济追赶加速 欲建全国环保产业集聚研发平台——肇庆

下一篇:中机院对徐州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的研究

在线咨询 400-666-8495